觀察

養成5個習慣,人人可以變做事高手!

如果效能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就像音樂天賦或繪畫天分一樣,那麼可就糟了,因為大家都曉得,真正偉大的天才寥寥無幾。

如果效能是可以學習的,接下來的問題是:效能究竟在哪些地方顯現?需要學習什麼?能透過吸收觀念,系統化學習的知識嗎?還是要透過師徒制學習?還是必須從做中學,反覆練習同樣的基本動作?

效能是一種習慣,每個人都學的會。

身為企管顧問,我曾和許多組織的管理者共事,對我而言,效能的重要性在於兩方面:第一,擁有知識而沒有職權的顧問必須展現效能,否則就一無是處。第二、效能再高的顧問,都必須仰賴客戶組織中的員工來完成工作,因此,組織裡各員工的效能決定了顧問是否有所貢獻、達到成效。

我很快就明白,根本沒有所謂「高效能人格」這回事。我所見過的高效能管理者無論在性情、能力、做的事情和做事方法,或個性、知識與興趣等各方面,而他們唯一共通點是,都有能力完成對的事情。

在我所認識和共事過的高效能主管中,有的人個性外向,有的人害羞靦腆;有的人性格古怪,有的人極端順從;有的人熱誠溫暖,魅力十足,有的人則毫無個性。他們之中只有少數人符合一般人心目中的「領導人」形象,他們之中有的人平淡乏味,在眾人之中完全不會吸引別人的目光。

高效能管理者各不相同,他們和缺乏效能的人一樣,每個人之間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很難從型態、個性和才能來區分一個人是否有效能。所有高效能管理者的共通之處在於,能令他們展現高效能的做法,無論這些高效能管理者是在企業或政府機構上班、擔任醫院主管或大學系主任,他們都有一些相同的做事方法。

我發現,每當我看到某個人沒有遵循這套做事方法時,無論他們的才智再高、想像力再豐富、學識再淵博,也無論他從事什麼行業,他們都缺乏效能。換句話說,效能是一種習慣,是一系列的做法,而做法是可以學習的。

善用別人的長處,提高做事效率。

做法通常都非常簡單,即使7歲小孩都不難理解,但要做得好,也非常困難,必須經過不斷練習,才能真正養成高效能的習慣,就好像我們小時候背九九乘法表,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反覆背誦,直到「六六三十六」變成不加思索就可以脫口而出的反射動作和根深柢固的習慣。必須靠不斷地練習、練習、再練習,才能養成高效能的習慣。

每一種做法都適用於小時候鋼琴老師生氣地對我說的話:「你永遠也沒辦法像許納貝爾(Arthru Schnabel)那樣彈莫札特的曲子,但是你沒有任何理由不能把音階練習彈得像他一樣好。」鋼琴老師忘記說的是(或許因為對她而言實在太明顯了),再偉大的鋼琴家如果不肯好好彈音階練習,而且不斷練習,他們都無法彈好莫札特的曲子。

換句話說,任何人都沒有理由以資質平庸為由,說自己學不會高效能的習慣。高效能的習慣總共有5種,每個高效能的管理者都必須養成這些習慣:

  1. 高效能管理者知道自己把時間花到哪兒去了,他們有系統地管理自己能夠掌控的有限時間。

  2. 高效能管理者專注於對外的貢獻,將所有的努力聚焦於成果上,而非為工作而工作。他們一開始就問:「他們期待我達到什麼樣的成果?」而不是一心只想著需要完成的工作,或是其中牽涉的技術和工具。

  3. 高效能管理者善用人之所長,包括自己的長處,以及上司、同事和部屬的長處,他們重視的是能做什麼,而不是著眼於別人辦不到的事情。

  4. 高效能管理者聚焦於能以卓越表現達成出色成果的少數領域,他們迫使自己設定優先順序,並且堅持依照順序行事。他們知道自己別無選擇,唯有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否則就會一事無成。

  5. 高效能管理者會做有效的決策,依循正確順序採取正確步驟。他們知道有效的決策一向都是根據「不同的意見」所產生的判斷,而不是出於「對事實的共識」。他們知道如果要在短時間做很多決定,就表示會做錯決定,需要的是正確的策略,而不是花俏的手段。

這些就是管理者發揮效能的要素,也是本書的主題。(摘錄自《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暢銷新裝版)》

作者:彼得.杜拉克
出版:遠流
簡介:效率是「把事情做對」,效能是「做對的事情」,高效率只是「快」,高效能是「又快又好」。過去的工作型態著重於讓勞力工作者發揮效率,而今已為知識型組織的社會,人人不只是勞力工作者,更是知識工作者。管理學大師杜拉克認為,知識工作者不單要「把事情做對」,更需具備「做對的事」。

Image by congerdesign from Pixabay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著作權,請來信或留言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回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