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別勉強自己,樂在工作少數人才辦得到

「對工作樂在其中」的成功人士可以分成兩種:著重於to do(去做)的人,把重點放在「做的事情是什麼」,擁有明確的夢想及目標;著重於being(狀態)的人,把重點放在「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或「想置身在什麼樣的環境裡」。

前一種人,工作的樂趣在於「去做」,他們可能想要創造出世界上不曾有過的嶄新商品,或是壯大自己的公司等等;但是後一種人,工作的樂趣在於「狀態」,例如他們想要受到尊敬,或是想成為對世界具有影響力的人。換句話說,這兩種人「對工作樂在其中」基本定義並不相同。

沒有想做的事,也不必太悲觀。

99%的人屬於後者,而這99%的人往往會為了尋找根本不存在的「想做的事」而感到徬徨與迷惘,因為存在這世上多數成功哲學,都是僅僅1%去做型的人所寫,他們總是喜歡告訴別人「要找到打從心底喜歡做的事」,然而,這兩種人追求成功的基本概念根本不同,互相模仿只會把自己搞得不知所措。

如果原本就有想做的事,那當然很好。但就算沒有,也不必為此感到悲觀,因為對絕大部分狀態型的人來說,只要找到「有一點點想做的事」就行了。

對狀態型的人來說,真正重要的不是「想做的事」,而是「想成為的狀態」。狀態還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己的狀態,一種是環境的狀態。對於狀態型的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身為主角的自己,在如今的位置上是否有著恰到好處的強度。

此外,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要素,那就是對自己的信賴。所謂的信賴,在這裡指的是「不自欺欺人」,對狀態型的人來說,要維持對自己的信賴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去做型的人,遇到必須撒謊的時候,可選擇以「為了實現目標只好不擇手段」當作逃避的藉口,相較之下,狀態型的人內心找不到像這樣的宣洩處,不管變得再強,只要在工作中必須撒謊,就不可能喜歡自己。

環境和夥伴對了,就能找到工作樂趣。

要如何找出最適當的平衡度呢?首先,回想一下自己在工作上會感到緊張的場面,然後全部列在紙上,並且數數看。記得要區分「好的緊張」跟「壞的緊張」。全部數完之後,如果最近半年「好的緊張」找不出3個,表示你該換個遊戲玩了。相反地,如果「壞的緊張」多達十幾個,甚至是超過20個,則表示最好別在這個環境繼續待下去。

好壞的標準是什麼?先分辨這個緊張是來自「公司內」還是「公司外」。例如,上司不斷要求屬下提高業績,要求的對象都是公司內的職員,這種情況大多是「壞」的緊張。

另一方面,和競爭公司舉行設計競賽、向客戶提案,或是業務內容包含艱難的交涉事項等等,這些事情的焦點都在公司外,所以大多是「好」的緊張。但要注意,若是「壞」的緊張減少,「好」的緊張卻沒有增加,或許還是換工作比較好。

年輕的時候,父母一再強調「工作總是既艱難又辛苦」,但假如這句話是真的,為什麼這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衷心期盼「工作到去世的那一天」?

如何挑選工作,到頭來是思考法的問題。重點只在於選擇正確的工作環境,以及工作夥伴。只要擁有正確的「思考法」,任何人都能夠獲得環境的選擇權。(摘錄自《轉職思考法:唯有「隨時能換工作」的人,才能獲得自由》

作者:北野唯我
出版社:悅知文化
簡介:跟無能的上司相處、銷售沒有價值的商品、無法預期的人事異動……工作的煩惱幾乎都來自於「換不了工作」。本書將傳授「找出讓你吃一輩子,打從心裡喜愛的工作」,前所未有的轉職見解,一口氣解決你所有的忐忑與不安。

Image by Lee_seonghak from Pixabay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著作權,請來信或留言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回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