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用冰冷的數據分析,創造打動人心的一流公司

美國的國土面積是南韓的100倍大,從西雅圖開車南下舊金山基本上需要1、2天的時間,如果要橫貫東西向的話,至少得花上4、5天時間。國土面積越大,快速到貨的難度就越高,不少消費者認為這是網購的限制,但亞馬遜沒有因此舉白旗,反而不斷地思考如何成功縮短送貨時間,絞盡腦汁的結果,亞馬遜正在實現沒有人能追趕得上的創新。

想在美國實現快速到貨,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更多能有效保存與配送商品的物流中心,如果能事先把商品存放在不同的物流中心,只要一接到訂單,就能立即從附近的物流中心出貨。

截至2018年5月,亞馬遜已經擁有超過700個大型現代化物流倉儲,建立一座物流中心,平均要投入1億美元的成本以及850名倉儲人員,來維持正常運作,這很明顯地成了其他公司難以跨越的一座高牆。

電商企業,要能完美處理訂單流程。

亞馬遜的物流中心又稱為「履行中心」(Fulfillment Center,簡稱FC),原本一開始叫做「配送中心」(Distibution Center),1999年時,傑夫.威爾克(Jeff Wilke)成為公司理事之後,就改名了。

Fulfillment字面上的定義是履行或實現,在這裡指的是「完美的訂單處理」,進入電商時代後,不同於以往大量進貨出貨的單純模式,電商企業真正要做到的,是快速處理顧客訂單,並在最短的時間內出貨。亞馬遜的「履行」一詞當中,就包含了產品管理、存放、上標籤、包裝、揀貨、出貨等,能完美處理顧客訂單的所有流程。

亞馬遜物流中心的職員分成兩大類:負責揀貨的「揀貨員」(picker)和負責裝箱的「裝箱員」(packer)。當顧客完成下訂,亞馬遜會自動將訂單發送到最近的物流中心,甚至還會找出離商品庫存位置最近的揀貨員,將訂單資訊傳送至揀貨員的隨身掃描器上。找到商品進行掃描並放到輸送帶之後,裝箱員會移動到裝箱區,將商品裝入亞馬遜自動配對好大小的紙箱裡,並完成出貨。

亞馬遜的物流中心不僅面積大,運作方式也非常「聰明」,在選址、供給網管理、庫存分散、訂單出貨、退貨處理等所有流程中,都運用了大數據與最新技術,讓這座高效的自動化物流中心能不斷進化,成功構建了每秒能處理超過500筆訂單,並完成出貨的基礎設施。

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快速走近消費者。

亞馬遜的訂單量非常龐大,為了有效率地處理訂單不出錯,每位物流中心的職員一天的步行量可高達25公里,不人道的工作條件也因此受到不少批評。

面對這群因為糟糕的工作環境而怨聲四起的員工們,亞馬遜提出的解決方案似乎有點諷刺──盡量採用機器人。早在2012年,亞馬遜就大手筆花了7億7500萬美元收購機器人公司Kiva,並積極將機器人引進公司內,Kiva是一台裝有輪子的扁型機器人,一次可以搬運超過300公斤的貨物,然後依照中控室的指令,用最短路徑找到商品。

德意志銀行分析指出,物流中心原先的物流循環時間為60~75分鐘,引進Kiva機器人則可縮短至15分鐘,且因為Kiva機器人能進到貨架下方進行搬運,大大提升了空間效率,倉儲空間也因此多出了50%。

截至2017年已經有大約30處物流中心採用Kiva系統並成功地減少營運成本,如果採用Kiva 機器人的據點能增100處,預計可以節省高達8億美元。亞馬遜在增加機器人數量的同時,也為原先的工作者提供新的職缺與機會,原本以為一旦公司採用機器人,員工就會失去工作,亞馬遜卻選擇將單純且費力的工作交給機器人,而讓人類負責「管理」這些機器人。

亞馬遜物流中心就這樣不斷地引進新技術,一步一步地開展新的未來。隨著具革命性的物流中心越來越多,亞馬遜成功實現了美國沒有一家企業能做到的「2天到貨」,同時開始在物流中心提供亞馬遜直送服務FBA(Fulfillment by Amazon),讓一般賣家無需庫存空間也能存貨出貨,提供賣家們了絕佳的事業機會。

透過龐大的投資、時間的淬煉以及創新的精神,亞馬遜在物流基礎設施方面,築起了一道沒有任何競爭對手可以超越的高牆,在拉開與其他公司距離的同時,也拉近了與顧客之間的距離。(摘錄自《跟貝佐斯學創業:我在Amazon 12年學到再多錢都買不到的創業課》

作者:朴鼎浚
出版:遠流
簡介:第一本實踐Amazon創業精神的書,在平均工作年資僅為1年的Amazon,由年資12年的創始員工,所領悟出的高效職場生存法則。「從20多歲一心想成功就業,到十多年後離開亞馬遜獨立創業,亞馬遜真的教了我很多東西,這些原理與方式套用在每個人的人生當中,就能散發最璀璨的光芒。」

Image by Ирина Безмен from Pixabay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著作權,請來信或留言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回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