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人往往習慣「追究自己」,彷彿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卻沒有想過, 其實別人並不需要我們的檢討和自責。
一切的一切,不過是因為我們雖然長著不同的臉,但都有一顆自卑的心。
其實,一個人會怎樣表現自己,取決於他「被看見」的經驗和運用知識或技巧讓自己「被看見」的能力。
如果別人喜歡你最真實的一切,你就會真實地活著;如果別人只能看到你的某一面,你就會執著於這一面的存在方式;如果你怎樣做都很難被看見,你就會練就察言觀色的本領,為迎合任何人的心理訴求,隨時調整自己展現存在感的方式……
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著被看見,被聽見,但社會和家庭無一例外地教導我們,要看別人想要的東西,說別人想聽的話,滿足別人的需求後,自己的需求才有可能被滿足。
一旦某些需要和欲望被阻斷,我們自己或身邊的人都會下意識地給我們灌輸這樣的信念:你沒有滿足別人的期望,所以才在這段關係裡受到了傷害。因此你要「向內觀察」,也就是說「要反省自己的過失,一切都是你不夠好導致的」。
這是社會特有的自上而下、多點連接的關係依賴產生的結果。
必須要洞察得足夠多,擁有更多可以依賴的關係,我們才有可能獲得更多、更好的資源,讓自己擁有更多的安全感。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爭取到更多的「被看見」……
於是,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極為特殊的「自省文化」。
大家都用「反求諸己」、「向內觀察」來「消滅」我們的自我意識。是的,只要我們和外界有了摩擦,那一定是我們自己錯了,我們「要追究的是自己」。
奇怪的上下級關係、奇怪的夫妻關係、奇怪的醫病關係,以及其他各種奇怪、不自在的人際關係,無一不是這種「族群意識」洪流中的產品。
當你被逼著一直看外面,而不是看自己時,只好壓抑。
當所有關係帶來的傷害都成了你自己的罪過時,只好委屈。
從來沒有人告訴你,一切都不是你的錯,至少不只是你的錯。
真正的向內觀察是:照見自己在關係裡的渴望與壓抑,照見那些所謂「妄想顛倒」的念頭背後的本質。
當你能坦然對內時,才有可能真正愉快地對外。
向內觀察不是讓你去看自己的不完美,而是讓你知道自己原本完美,是環境使你的某些認知方法處於盲人摸象狀態,無法真正看到全部,所以你的某些心智反應模式或行為邏輯也和絕大多數人一樣,非常容易讓自己受傷。
是「向上負責和向外負責」的整體環境,讓你迷失了自己。
你並沒有錯,只是大家都被自己困住。
我們的主流文化讓大家都被自己困住。
很多所謂的「向內觀察」,野蠻地逼我們承認:因為欲求不滿而產生的怨與恨都是錯的,彷彿我們不應該有愛恨情仇;彷彿我們不應當生而為人;彷彿我們沒有任何資格感覺自我的存在一樣,但這不過是對生命本質需求的極不尊重罷了─你要知道,如果我們不選擇喜怒哀樂,愛恨糾纏,我們就不會選擇生命。
既然已經入了生命的局,順從生命,是超越生命桎梏的唯一辦法。
我們最缺少的恰恰是「向內觀察」。
你首先應該看見自己,而不是追究自己,不是在你受傷後做人生的「負評師」, 跟著別人說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是應該學會看清「我」這個本體是如何在任何一段關係裡存在的。
你在那段關係裡真正需要的什麼,那裡的恩怨牽念,為何會讓你歡喜、讓你憂。無論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已婚還是未婚…… 也無論你是上級還是部下,為父母,為子女,還是為伴侶,所有關係裡的痛苦與快樂,都在照見你的傷口。
是的,包括快樂都在告訴你自己對關係的依賴,都在告訴你要化解自我與外在的衝突。
所以,你需要看見的是你自己。
別再單向地關注世界,別再隨波逐流地用「消滅自己」的方式贏得「關注」,別再跟自己過不去。我們是自己的親歷者,解放自己的路,絲毫無法假手他人。
我們可以善良,但是我們不能總受了外傷還受內傷。我們要保持自己的善念,但我們的柔軟不能任意讓別人糟蹋。
自己在岸上,才能救水裡的人。
真正的善良只與原則有關,和無私奉獻多少無關。
不要和自己做敵人;不要活在別人的砧板上與牙齒裡。你值得善待自己, 也值得擁有他人的善意,不要虐待自己,否則別人只會更加變本加厲地虐待你。
摘錄自《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2》
作者:慕顏歌
出版社:采實文化
簡介:200萬冊暢銷書《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作者慕顏歌全新力作!「有力的善良」才能帶你超越這個世故的時代,揭開善良者保護不了自己的心理真相,剖析「展現鋒芒」與「變成壞人」的區別,你當做個內心柔軟、作風有原則的好人!
Photo by Joel Overbeck on Unsplash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著作權,請來信或留言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