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任性的糟老頭
各位可以把大腦想像成下午四點鐘在自助餐館排隊領餐的七十幾歲老人:又老、又餓、又不耐煩。
說我們的大腦「老」,也不完全正確,因為人類在演化史上並不算是老資格的物種。但是跟它要面對的現代環境相比,我們的大腦的確是太老了。
就像傑森.兹威格(Jason Zweig)在《投資進化論》(Your Money and Your Brain)中說的:智人的發展還不到二十萬年,從那時候開始,人類大腦幾乎就沒再成長過。一九九七年古人類學家在衣索比亞發現一個十五萬四千年前的智人頭蓋骨,它的腦容量據估計約有一千四百五十立方公分……並不小於現代人的平均腦容量。
過去十五萬年來我們的大腦幾乎停滯不前,但它們面對和處理的世界卻是日新月異、呈指數式地複雜化。
比方說,像股票市場這種正規市場,其實只有四百年歷史。要說我們的心智「只是」沒趕上時代嘛,實在是太過輕描淡寫。
我們從現代投資人的行動中還可以看到許多演化上的殘跡,儘管造成演化的原因早已消失無蹤。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會在春夏季節多多儲備糧食,以為寒冷的秋冬所需。我們現在顯然不必像古代那樣儲備糧食啊,但現代的投資人照樣在春夏季節莫名其妙地展開冒險,希望到嚴酷秋冬可以過個好年。
配備老舊的後果之一,是我們的大腦的原始構造原本是為了分析風險與報酬,但現在被用來處理跟原本設計完全不一樣的工作。透過大腦掃描可知,過去用來指導原始行為─例如躲避攻擊─的情緒中心,現在也會處理有關金融風險的資訊。全世界的哺乳動物也都有類似的大腦區塊,但這是為了產生快速反應,並不是用來進行精密思考。快速而果斷的行動,很可能讓松鼠躲開貓頭鷹的攻擊,但對於投資人卻沒什麼用。事實上有大量研究顯示,投資人的行動頻率降到最低時,獲利反而最高。
大型基金公司先鋒(Vanguard)曾針對那些幾乎不動和時常買進賣出的帳戶做比較,果然發現那些幾乎不動的客戶,投資績效遠遠勝過那些常常買進賣出的帳戶。
行為經濟學家梅爾.史塔曼(Meir Statman)引用瑞典的研究指出,進出最頻繁的交易員因為交易成本和挑錯進出場時機,每年虧損帳戶總額的四%,而且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地幾乎都一樣。在全球十九個大型股票交易所中,買賣頻繁的投資人比買進後長抱者,其投資報酬率每年大約落後一.五個百分點。
關於大腦行動偏誤破壞性最有名的研究,也能一併看出投資行為上的性別關聯傾向。
最早研究行為金融學的兩位學者,歐迪恩(Terrance Odean)和巴柏(Brad Barber)在檢視一家大型折扣股票經紀商的個人帳戶後,發現男性客戶的交易活動比女性多了四十五%,而單身男性客戶更是比單身女性高出驚人的六十七%。
巴柏和歐迪恩認為,這是因為男性客戶往往太過自信,但不管它在心理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都使得投資報酬率偏低。因為交易太過頻繁,男性的平均報酬率每年比女性低了一.四個百分點,而單身男性的平均報酬率每年更是比單身女性低了二.三%,這要是把一生的投資時間都加總計算,其落後更是十分驚人。
不管是出於過度自信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大腦偏向採取行動的趨勢 , 都對我們的投資報酬大有妨礙。
為了理解大腦如何處理耐心,麥克勒爾(S.M.McClure)及其團隊讓受測者進行一連串能夠獲得立即或延遲獎勵的財務選擇,再檢測他們大腦的活動狀況。
檢測結果顯示,當選擇涉及立即獎勵時,腦腹側紋狀體、中央眶額皮質和中央前額葉皮質都有活動跡象,這些部位都跟藥物上癮和衝動行為有關。立即獎勵的期望會帶來大量多巴胺,讓受測者感到難以抗拒。另一方面,延遲獎勵的選擇會刺激前額葉和頂葉皮層,這是大腦進行思考活動的部位。
研究結果顯示,我們控制貪婪等短期衝動的能力很有限,或多或少都傾向於選擇立即獎勵。因為我們的大腦就是設定好要採取行動啊,這要是處於交戰狀態之下算是個好消息,但如果你是個投資人,正在為退休金而奮鬥,那可就糟糕了。
我們的大腦不僅太過老舊,也太沒耐心,更糟糕的是它還是身體中最耗能、最飢餓的部位。
就跟iPhone手機的老舊機型一樣,不但功能有限,電池續航力也很差。大腦雖然只占體重的2%到3%,但就算是處於休息狀態,也會消耗掉全身能量的25%。正因為耗能如此嚴重,所以我們的大腦總是在尋找節能模式,並不想努力工作。
雖然這也算是身體自然甚至是美麗的和諧運作,但這也表示我們會常常依賴別人的想法或一些認知捷徑。在許多狀況下,都可能導致我們以極少精神能量來做出決策,雖然這樣的決策品質不算太糟,但也不會是最好。
儘管這種不算太糟的決策捷徑絕大多數不會帶來損害,但是在做出投資決策時,這種情況還是可能造成極大損失。
摘錄自《非理性效應:投資的失敗,來自你的本能》
作者: 丹尼爾‧克羅斯比
出版社:今周刊出版
簡介:本書是2019年「公理商業圖書獎」(Axiom Business Book Awards)金獎作品!丹尼爾.克羅斯比博士是專業心理學家、行為金融專家及資產管理人。他是《紐約時報》暢銷書《Personal Benchmark》的共同作者,也是 Nocturne Capital 公司創辦人。在行為金融領域,他一向站在最前端,經常在《赫芬頓郵報》、《風險管理雜誌》以及網路媒體「WealthManagement.com」及「Investment News」專欄發表獨到心得和想法。
Photo by Jessica Ruscello on Unsplash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著作權,請來信或留言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