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跟25%的人都有關係。這個比例聽起來有點高,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那 25% ,這就是拖延症。
無事不拖的人確實很少,但從不拖延的人也很罕見。我也時常有拖延症,比如母親讓我幫她訂幾張火車票,現在手機App 訂票很方便,其實就是動動手,兩三分鐘的工夫,我也要等她催上很多遍,甚至發飆了才去做。
有時我自己也很奇怪,為何這樣的小事還會拖延。讀了《終結拖延症》這本書我才知道,我所犯的拖延叫作簡單拖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類型。連一個拖延症還會有諸多類型,我們就來認識一下究竟什麼是拖延症。
什麼是拖延?
拖延(procrastination)一詞的拉丁字源的解釋是向前加上為明天。
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把重要的事情和有時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時間去做的不好行為。
嚴重的拖延症甚至會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會不斷地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憂鬱症等心理疾病。
法國著名哲學家朱爾斯.貝約爾說:「絕大多數人的目標,是盡量過不動腦的生活。」
全世界 25% 的人都有拖延行為,但簡單的小拖延未必是真的拖延症,就像我們會有強迫行為,反覆確認有沒有鎖門,反覆洗手,但我們不是強迫症。拖延行為造成你人生的挫敗,讓你對自己評價很低,讓你感到痛苦時,才能算得上拖延症。拖延症不是簡單的逃避,而是一系列想法、情緒以及行為集合在一起。
拖延症大致可分為四類:
1. 期限拖延:比如下周三要交報告,周二晚上要睡覺了還沒寫,這種拖延症是有期限的。
2. 個人事務拖延:這類拖延症是要做的事情沒有明確的期限,所以會無休止地拖延。比如你想讀MBA,卻為自己設定了很多前提條件,要不先看看書,等我先找幾個念過MBA的人聊聊看······等到你決定要讀的時候,恐怕已經超齡了。
3. 簡單拖延:比如母親讓我幫她訂火車票,明明順手就能做,不用費心記著,但就是會一直拖延。有時候收到臉書訊息,只需要回覆幾個字就可以,但我總是忍不住想回頭再說吧,結果往往是忘記回覆了,這就是簡單拖延。
4. 複雜拖延:來自比較複雜的心理活動,也可能與心理疾病、童年經歷、完美主義等相關,是比較嚴重的拖延狀況。
我們該如何應對拖延症?
撕掉「我是拖延症」的標籤
很多人喜歡為自己貼上拖延症患者的標籤,「反正我就是愛拖延」……這樣一來,拖延的行為貌似合情合理。將拖延症合理化,不利於解決拖延症問題,你需要告訴自己「我沒有拖延症」,然後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克服恐懼,實踐立即行動的哲學
撕掉自己拖延症的標籤以後,接著要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奉行立即行動的哲學。
有個企業家,公司營運很糟糕。他某次聽完傑克.威爾許(奇異公司的CEO)的演講後很興奮,於是諮詢威爾許:「先生,我很喜歡您。您那麼成功,能不能給我一些工作的建議,我現在的公司經營得很糟糕。」
威爾許告訴他:「回家後拿出一張紙,寫下明天要做的六件事,上班時將這六件事一一做完,這一天就夠了。」
企業家半信半疑:「這樣就可以?」他回去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寫下了第二天要做的六件事,並在第二天嚴格執行,長此以往,發現效率竟然大幅提升。
其實我們每天要做的重要事情並沒有那麼多。像Google 這樣規模的公司,他們的管理方式就是列出一百件公司需要做的事情,然後用這個表單指導工作,每天回顧哪些人做了什麼工作。
拖延症最根本的心理動機是完美主義,完美主義並不是指做任何事情都力求完美,而是太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特別擔心自己全力以赴但沒把事情做好。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論調:「我沒有充分的時間,只花了一兩天完成的。」
這好比為自己人為設置一個障礙,可能是「時間不充分」、「環境太不利」,做不好情有可原,做好了代表能力超群,這樣來保持自己的形象。
其實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人在乎你,只有你自己會在乎自己的表現。
我特別喜歡Facebook的一個座右銘:「完成,好過完美。」
當你能努力去完成的時候,你就已經戰勝了拖延症,這好過你孜孜以求地為了完美而拖延。
事實上,當你追求完美的時候,最終的結果往往更加不完美,只是你為自己找到了足夠的心理安慰。
摘錄自《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作者: 樊登
出版社:今周刊出版
簡介: 樊登是IBM領導力認證高級講師、北京交通大學應用傳播研究所所長,具備橫跨傳媒界、學術界和培訓界的資深背景。2013年成立的樊登讀書會,是知識付費時代的先行者,年費388元人民幣,透過App為大家每年講50本好書,目前累積超過400萬名付費會員、1000萬名總會員,成為互聯網時代指數級成長的指標性組織。他在四年的時間裡,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釋了商業、家庭與心靈的認知與成長,收聽人次高達4億! 著有《可複製的領導力:300萬付費會員推崇,樊登的九堂商業課》、《已讀不悔:樊登精選,影響一生的書單與閱讀思考》等書。
Photo by Jametlene Reskp on Unsplash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著作權,請來信或留言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