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商品老是賣不出去?先想好背後的故事吧!

每件作品都需要描述,也就是用故事說明創作背景以及它為何重要。你的靈感從何而來?產品為何有必要存在?如何和消費者連結?未來為何因此變得更美好?

創業初期,這種故事能讓團隊成員和投資人理解你在做什麼,團隊也更能承擔風險。問題在於,太多創辦人是到了準備對外宣布或產品即將上市時,才去思考如何敘述,他們將之視為行銷手段,認為在創業初期就以產品為中心構思故事言之過早。然而,敘述不是描述產品的內容或功能,而是產品出現的原由,以及為何必須存在的故事,產品和行銷的所有決策都必須符合敘述。

訂出品牌形象,營運策略自然出現。

創業初期、甚至在產品開始打造前就訂出品牌形象,有助於發展以核心價值為基礎的有力敘述,公司彷彿有了自己的聲音,制定可能影響客戶體驗的決策時,你會發現品牌在跟你說話。

這樣的敘述可以讓團隊、客戶和可能的合作夥伴融入你的願景。許多創業者尚未定義出產品前,就已經想好品牌的形象或標誌,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是Uber的共同創辦人蓋瑞特.坎普,他成立過新創設計工作室Expa,也曾是Stumble Upon的創辦人兼執行長。雖然多數人創業時,都是先打造出產品,等到產品準備上市前才去思考與品牌有關的事,但蓋瑞特都是先決定品牌和網域名稱,再考慮產品。

就像蓋瑞特所解釋的:「很多人重視『產品與市場契合』(產品能夠符合用戶需求,且可以自行成長),以及『創辦人與產品契合』(合適的創辦人領導特定產品),卻低估『品牌與產品契合』的重要性,如果名字取對了,很可能成為產品的代名詞,也容易散播。」

蓋瑞特的第一家公司Stumble Upon有四個音節,用戶經常拼錯,他因此學到教訓,發現只要先花點時間思考概念和品牌名稱,宣傳產品就比較容易。從那時起,他共同創辦的公司,例如:Uber、Spot和Mix,都是出自簡單的概念,讓消費者容易發掘和使用,也都有直截了當、令人難忘的名稱,很容易連結到新的意義。

蓋瑞特在開發新產品前、甚至在雇用團隊之前就先構思好背後的故事,包括整體概念和品牌名稱。

成為顧客生活的一部分,品牌就經得起考驗。

在概念方面,蓋瑞特會去找只有部分人能享受的小事,例如:雇用私人司機或到一流餐廳用餐,然後想像所有人都可以發掘並擁有類似體驗會是怎樣一番模樣,例如Uber就是讓所有人都可以雇用(或擔任)私人司機,這在產品尚未成形前就成為核心概念。

據說,科幻小說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說過:「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分配地很不均勻。」我認為這句話可以描述蓋瑞特發想的模式──尋找豐富一小群人生活的事物,想像如何讓一般人取得它們。

找到感興趣的概念後,蓋瑞特就開始構思品牌和故事。「如果希望很多人認識你的品牌,就要找出容易識別、討論、分享、平易近人的名稱,」蓋瑞特解釋:「雖然剛開始還沒那麼重要,但後來再改名就很困難了,先找出契合產品的品牌名稱,你也會因而有信心,相信只要產品做對了就能成功,而不是思索好產品為什麼那麼難散播。」

撇開實際功能不談,我們為什麼購買或使用某項產品?產品的精神、存在的原因、由誰製作與品牌名稱,都會增加產品的價值。了解你的故事不僅改變你打造的產品,也會影響行銷方式,蘋果著名的「加州蘋果公司設計」(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就是很好的例子,簡簡單單幾個字,就把對品牌的描述帶入產品,也就是重視設計,並以身處加州這個創新中心為榮。

所以展開下一個計畫前,可以先構思故事並建立品牌,如果旅程已經走到一半,也可以花時間思考,這麼做能幫助你找到答案並做出更好的決策。假使希望產品經得起時間考驗、成為顧客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一定要讓他們理解產品背後的故事。(摘錄自《混亂的中程:創業是1%的創意+99%的堅持,熬過低谷,趁著巔峰不斷提升,終能完成旅程》

作者:史考特.貝爾斯基
出版社:遠流
簡介:從無到有開創事業或產品的過程變化莫測,在第一哩路產生一個新想法,最後一哩路卻要捨得放手。然而,我們喜歡談論起點和終點,而忽略最重要的中間過程。身為全球網路最大設計師作品交流平台──Behance的創辦人,同時也是Adobe的首席產品長,作者揭露執行新計畫或創業的真相;《混亂的中程》陪伴你在創業最困難的階段找到一條出路。

Image by rawpixel from Pixabay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著作權,請來信或留言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回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