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當心,別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人!

如果投射效應是真的,那他帶給我的感受,也可能是我給別人的感受,還是過去我從未發現的自己。

你是否聽過一個名詞叫「投射效應」?(註)這個詞指的是,當你看見他人某些人格特質時,表示自己也擁有那些特質。

這是某位初次認識的朋友,帶給我的直接感受,不帶任何包裝。他是朋友的朋友,第一次碰面,遲到了。抵達時,一邊解釋自己為什麼遲到,一邊魯莽地拉開我旁邊的椅子坐了下來。本來抱持著可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情,卻在他向大家自我介紹後,閃退了這個念頭。

透過別人帶來的感受,檢視內心深層的自己。

他說自己其實不年輕了,由於大三才決定重考,因此比同齡的人晚了許多,導致他現在積極地想趕上大家。目前正在台灣前三大電腦公司實習,也在網路開設專欄分享實習經驗,因為快畢業了,有點猶豫不知道該找什麼工作。說話的時候,時不時眨眨眼,下巴微微上揚。

他的舉手投足,讓我內心揚起一股,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的感覺,不是討厭,但就是沒有很喜歡。

不過社會本來就有很多不同想法的人,而他的經歷確實驚人,雙主修又實習又打工,肯定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過去的經驗也教我,不能以主觀感受對一個人下定論。只是不知道為什麼,他每次開口,我內心會直覺反應出一種不太對的感覺。覺得眼前的這個人很急躁,無形中會讓人覺得你比他矮一截,城府似乎有點深,不容易親近。

所以,想當然耳,我們沒有留下彼此的聯繫方式。

沒想到,之後我們竟然在一個討論年輕人該如何理財的場合相遇。彼此簡單點頭說聲嗨。活動一開始,主持人拋出一個問題:「請大家分享,為什麼錢對你來說很重要?」正當我思考自己的答案時,剛好輪到他回答,我永遠忘不了他回應的第一句話,他說:「因為窮怕了。」

然後,開始說起自己的故事。

就這幾個字,讓我頓時恍然大悟,為什麼上次見面,他帶給我很多莫名的感受,原來我們有一個共通點是「窮怕了」。所以,初次見面會有這麼多說不上來的感受,其實不是針對他,而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內心更深層,有著想趕快跳脫貧窮的羈絆。我們都渴望,不要再因為外在因素,而阻擋我們想做什麼的自由,尤其是我們無能為力改變的。

探索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他說小時候還要幫同學寫作業賺零用錢,也曾抱怨過,如果他不是生在鄉下,擁有更多的教育資源,那他今天的成就一定不止如此。我似乎感受到心理學的投射效應在我身上發酵,我發現自己跟他對於原生家庭的不諒解,幾乎一模一樣,最後他是透過諮商,才讓壓抑多年的情緒得以釋放。

我上次對這個人的印象沒有很好,也不是我會想再多認識的人。但如果投射效應是真的,那我需要好好檢視自己。因為,他帶給我的感受,也可能是我給別人的感受,還是過去我從未發現的自己,更是我討厭的那種。

我趕快回想,初次見面對他的印象,然後,反覆問了自己好幾遍。我急躁嗎?我表達得清楚嗎?我讓人覺得驕傲嗎?我城府深嗎?……我一邊捫心自問,一邊思考到底為什麼。

之後我想通一個觀念,不管投射效應是否真實存在,或他人帶給我們的感受是正面還是負面,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重點是,意識到以後,自己的內心與行為會有什麼反應?可以提醒自己,避免帶給別人那樣的感受,朝著期望別人待我的心去對待別人,朝自己想要的方向走。

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當未來哪天,面對新認識的朋友時,都能感到舒服,那就表示,生命昇華至圓融的層次。最後,我寫了一句話提醒自己:「圓融不是沒有原則,而是這些原則,要讓每個與你相處的人,都感到舒服。」(摘錄自《出發!成為我們期待的大人:給年輕人的30個關鍵字》

註: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論為依據,是指個人把自己的思想、態度、個性、好惡、慾望、觀念、情緒等特徵,不自覺地反應或歸屬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特徵的一種心理作用。

作者:陳怡彣
出版社:時報出版
簡介: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是大學生共通的疑惑,沒有好好善用時間與資源,更是大部分人的遺憾。作者將這個世代年輕人的疑問,整理成30個,關於未來、自己、人際與世界的關鍵字。期盼每位年輕朋友,能夠不將就於工作,積極尋找志業;面對未知的將來,朝著心中的那份期待前進就對了!

Image by Dimitri Houtteman from Pixabay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著作權,請來信或留言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回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