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不要耍小聰明!「長期持有」就是「以退為進」

以退為進的長期持有

優秀投資者的風格通常並不相同,有的偏好低價硬資產,有的則更看重未來成長型,有的比較分散地持有,有的則更青睞集中在少數幾檔股票上。

但不管在投資傾向上為何,卻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徵, 那便是長期持有。

如果想理解為何長期持有是成為優秀投資者的一種共同選擇,我們還是先逆向思考一下,他們為什麼不選擇相反的一面,即頻繁交易和波段操作。

小聰明和大智慧的區別

投資者看待問題的核心視角是「企業」,而企業的營運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律,沒有哪個企業的經營狀況會在短短的幾天內就發生巨大變化。

所以在投資者的眼裡,「等待」是必不可少,也是自然而然的。

與之相反,「頻繁交易」和「波段操作」反映的是一種快速賺錢和最優化操作的心理傾向。這樣做的人,總希望抓住一切賺錢的機會,而無法忍受一絲一毫的平靜。

他們試圖在所有的股票上賺錢,試圖在每一分鐘賺錢並規避掉一切可能的下跌。他們的願望是美好的, 但正是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和不自量力,為他們帶來不可避免的糟糕結果。

無論是頻繁交易還是波段操作,都是建立在對市場價格的預測基礎上,而且這種操作的頻率愈高、時間週期愈短,就愈需要對價格波動做出更加精準的預測。有信心做到這一點的有兩種人:是真正的天才,或是根本不清楚這樣做的困難。

優秀投資者的最聰明之處,正是不耍小聰明,他們理解聰明與智慧之間的差別。

長期持有是一種對股市規律的認識:短期來看,造成市場價格波動的因素非常複雜而且難以把握;但長期來看,股價必將回歸企業的基本價值。

所以,長期持有實際上是一種「以退為進」的選擇:放棄複雜不可測的部分,而牢牢抓住可以確定的部分。

其實如果我能知道將在何時出現何種程度的大調整,我也會去做波段將收益放大到極致,沒人是傻子。問題就在於「如果我能知道」,這既有賴於對股市規律的瞭解,也取決於對自己能力的認識。

查爾斯・艾利斯(Charles D. Ellis)的著作《投資藝術》(Investment Policy: How to Win the Loser’s Game)有一個統計提到:

從1926年到1996年的七十年裡,股票所有的報酬率幾乎都是在表現最好的60個月內締造的,這60個月只占全部862個月的7%而已。要是我們能夠知道是哪些月份,想想看獲利會有多高。但是,我們做不到。我們的確知道一個簡單而珍貴的事實,就是如果我們錯過了這些表現絕佳但不算太多的60個月,我們會錯失掉整整六十年才能累積到,而且幾乎等於所有的投資報酬率。其中的教訓很清楚:閃電打下來時,你必須在場。

即使以站在兩、三年的角度來看,投資報酬率也並不是呈現平均線性狀態的,收益最大的部分也是集中在爆發力最強的某幾個月,我稱之為「魔法時刻」。

那些頻繁進出的人,整天都在為一些蠅頭小利操勞,但當魔法時刻的暴利出現時,他們卻總是不在場。

一些人即使可以透過頻繁交易獲得一些利潤,但這種獲利模式也是讓人痛苦的, 每天都被牢牢地拴死在交易平台前,永遠不能像長期持有人一樣瀟灑地遠行旅遊。即使賺了同樣的錢,後者也比前者的生活品質高出好幾個級別。

長期持有要到什麼程度?

這要結合具體的投資標的來看。愈是具有廣闊發展前途和高確定性的企業,其持有週期就愈長。蒙格曾經說:「如果你買了一個價值低估的股票,你就要等到價格達到你算出來的內在價值時賣掉,這是很難算的。但是如果你買了一個偉大的公司,你就坐那待著就行了。」這也顯示了不同類別企業在持有策略上的不同。

首先從能力範圍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真正可以理解的企業和可以判斷的商業機會並不多,選擇愈多錯誤率可能愈高。

其次,只有真正優質和讓人放心的高價值企業,才敢於集中持有,而不敢下注就算對了意義也不大。最後,愈是讓人安心長期持有,就愈容易享受到複利的威力,而且過程也很輕鬆舒適,遠比不停地挑選新的目標要從容愉快。

摘錄自《勝出:價值投資的獲利之道

作者:李杰 
出版社:今周刊出版
簡介:股神巴菲特說:「投資很簡單,卻也不容易。」既然很簡單,為什麼能從股市中勝出的贏家總是寥寥無幾?本書集作者十餘年經驗之大成,將投資大師們奉行的價值投資法則分為三大部分:「投資之道」、「價值之源」和「估值之謎」。它們正是投資中最為關鍵和困難的部分,能夠系統性地理解它們,就是投資人等級差別的展現。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著作權,請來信或留言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回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