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上市還是不上市?上市可不只是敲鐘!

公司到底該不該上市?

上市的利與弊是什麼?哪些公司適合上市,哪些公司不適合?

太多公司把上市本身看作創業和經營的終極目標,結果上市後被搞得很累、很慘。中國不少地方政府把本地有多少公司上市當作政績,實在令人哭笑不得。就以地方水廠公司為例,它們的收入很穩定,分紅也確定,但由於水價受到管制,所以收入的成長前景不多。

從投資者角度來看,股市之所以是股市,跟銀行存款、債券不同,是因為股票的定位是將財富成長最大化,而銀行存款和債券才以保值為目標。所以,像地方水廠這樣的穩定產業,是不適合上市的。

那麼,成長前景好的公司,又該怎樣決定呢?

上市有什麼好處?

公司上市的成本不低,但上市不只是為了擴大融資,也有很多其他好處。

股市為創業者提供的是一種對未來預期收入進行定價、變現的機器。

其次,上市之後,股東基礎會擴大,幫助分攤公司風險,也可以慢慢有其他大股東,甚至往專業經理人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只指望子孫或家族接班。引進其他利益相關者並逐步建立合適的治理結構,是公司長久持續存在與發展的基礎,也是避免「富不過三代」詛咒的理性作法。

最後,上市的公司等於有了自己的「貨幣」—股票的發行權,公司的發展戰略也多了一項重要的備選工具。

上市並不是每個公司的最佳選擇

儘管如此,還是要瞭解上市的好處,企業家自己要做權衡。例如,上市會增加公司股權的流動性,讓股東可以隨時變現未來,更靈活地安排自己的財富,也可以改變公司未來的長久發展前景。公司可以根據自己的戰略需要,增發股票收購其他公司,強化自己的競爭地位,改變產業格局。

市值管理:上市不只是敲鐘

你可能看過公司創始人在紐約股票交易所敲鐘的新聞畫面,敲鐘後,創始人充滿勝利的喜悅,要一波接一波宴請朋友和同事,慶祝上市成功。

上市真的只是敲鐘嗎?上市過程確實很煎熬,過程結束了當然該慶祝。但這只是萬里長征的開始,因為今後是否能跟市場良好溝通、能否降低資訊不對稱帶來的挑戰,才是決定上市是否成功的關鍵。

幾年前,一位學生很激動地向我說,他兄長打算兩年後讓自家公司在香港上市,並且要衝刺這兩年的業績,要在上市敲鐘時讓業績正好達到頂峰。

我就問:「你們家是希望十年、二十年後,公司仍然營運良好,家業長青,還是準備敲一筆錢就跑路?」

他說:「當然希望家業長青!」

我說:「如果是那樣,千萬別在上市之前製造業績頂峰。那樣雖然能把一開始的股價炒得很高,但之後如果業績下滑,讓第一波投資者吃了苦頭,他們就會從此不再相信你們,跟你們公司結仇,你們今後跟市場溝通就會很難。換個角度來看,反正上市時賣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股份,你們家繼續是控股大股東,開始時股價即使不是最高,也沒關係。因為今後隨著業績的自然成長,股價會持續上漲,你們家的股權市值會上升。如果一開始給了投資者持續的甜頭,今後跟股市溝通起來就容易多了。那不是為公司長久發展打下更好的基礎嗎?」

關鍵是,太多人把上市本身看成終極目的,只在意短期利益。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A股公司上市後就開始業績下滑了?

很多人都強調要提升上市公司的品質,可是品質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從細節實際上做出來的。

東方航空的紐約上市故事

中國東方航空自一九九七年在紐約上市以來,我經常關注這檔股票,也曾買過。

但在這些年裡,東方航空在美國每天的交易量很低,平均一天只換手一萬兩千股,按照每股不到二十八美元的價格計算,每天交易量約三十三萬美元。如果當初到美國上市的目的是為了擴大融資範圍、隨時能融到大量資金,假設東方航空要透過美國股市增發股票融資九億美元,這筆資金就相當於二千七百二十七天的交易量。按照每年二百五十個交易日計算,這等於要花上十一年!

從這個角度來看,東航的海外上市不算太成功。身為中國第二大航空公司,客運量超過一億人,營運狀況也不錯。為什麼股票會乏人問津?

資訊披露才是關鍵

這邊要從資訊披露、跟股市溝通的角度來談。

東航為股市投資者主動發布的消息有多少呢?我經常在投資者會關注的雅虎財經網上追蹤東航消息,東航最早一個月會發一則消息,到最近幾年是每六個月發布一次半年財務報表,很少有什麼其他消息。也就是說,有長達半年時間,投資者聽不到公司的任何聲音。

實際上,不只是東航,一般中國公司除了必須披露的資訊(例如:財報、管理高層變動等),基本都不會主動告訴股市投資者有關公司的近期動態,例如:最新的專案、新簽約的交易、商業發展計畫進展、業績預期等。

相較之下,IBM主動發布的消息平均一天有二到三則,微軟平均每天發布一條消息。而分析師、基金經理人、產業研究員針對這些公司發布的分析報告就更多了。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好幾個月都像從市場上消失了一樣,投資者和分析師當然就會忘記你,也沒有理由去針對你的公司進行分析評估,股票乏人問津、交易量低也就不足為奇。

如果公司的投資者關係部門經常主動積極地向市場披露最近動態,公司的名字就會經常出現在投資者眼前,自然帶來更多關注,交易量就會上來。

事實上,股票估值和交易量通常是高度正相關的:交易量大的公司,本益比通常更高;反過來,交易量低的股票,本益比就更低。

許多金融學的研究也發現,產品廣告比較多、媒體曝光比較頻繁的公司,不僅它們的產品銷售會更多,而且股票估值和交易量也會更高。

管理公司市值的方式有很多種,首先你要引起投資者對公司的關注,並進一步讓他們有興趣分析公司,否則公司的市值和流動性都會吃虧。

金融交易中存在固有的資訊不對稱

公司內部人員知道公司的決策、發生的事情,因此會知道公司前景的好壞。但是,外部投資者不知道,加上股票交易本身是最難的跨期價值交換之一,所以,信任和信心是股市上最稀缺、最珍貴的。

增加資訊披露的數量和品質,就是公司主動降低資訊不對稱、提升投資人信任與信心的主要方式。一旦處理好跟投資者的關係,融資和市值自然就水到渠成。

摘錄自《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

作者:陳志武 
出版社:今周刊出版

簡介:耶魯金融學終身教授‧全球十大華人經濟學家,濃縮20餘年研究及長春藤名校授課精華。金融不只是工具,更是思維模式。從金融角度來看世界,你會發現習俗、文化、婚姻、財富與投資的邏輯真相,在資訊焦慮的年代,你就是看透一切的明白人!

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著作權,請來信或留言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回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