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用舊經驗就能成功為何要改,是嫌我不夠忙嗎?

在一個領域中工作一陣子後,突然面對公司在制度或系統上的改變,需要在作法上進行調整、嘗試新的方法,或是開始學習新的操作系統,這意味著我們得要放棄原本的習慣與輕鬆,多花時間去學習新事物。

跨出習慣的舒適,多少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會有過去的努力被質疑的感覺,這是人之常情。

企業需要的是創新,還是優化?

許多職場書籍會要求大家要接受創新,否則就會沒有競爭力。

但我認為,沒有非得要用新方法,有時一個新方法的產生,往往會延伸出另一個新的問題。

例如:因為環保意識的抬頭,人們研發電動車,期望能逐漸取代汽柴油車,以降低汽車排放廢氣的污染。然而若要全面改用電動車,勢必用電需求會增加,那麼便延伸出另一個問題─電哪裡來?怎麼樣發電卻不造成污染?

日本的Henn-na飯店,在二零一五年創舉使用機器人服務,從接待、運送行李到房間服務,這個做法看似創新,同時還能夠降低人事成本,但後來發現機器的維護成本高,而且因為不夠人性化而造成高出錯率。

如果持續保持舊有的運作方法,足以承擔起需求,而且能夠擁有很好的成效,那真的不用耗費心力時間去改變。這並不代表守舊不前,也並非不用學習新的技術,而是在決定創新與否之前,需進行全盤的思考診斷,評估現況跟中長期發展下,是否有調整的需求與急迫性。不夠縝密的計畫,創新只會帶來更多問題並且造成麻煩。

新,不見得是前所未有的創舉,有時只需優化既有的狀態。

成為成長思維的人

人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我認為「失敗+檢討+改善」,才是成功之母。若你心中對於自己有一個期許,那麼在面對挫折時,請不要選擇固化思維(Fixed Mindset),而是讓自己成為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的人。

固化思維者,會把每一次的挑戰都當作決勝高低的戰場,卻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最終只會否定自己或選擇放棄;而成長思維的人,會認為每一次的挫折,都是走在成長的必經之路,從中找到改善的方法,盡力展現當下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去跟別人比,每一次的完成都能夠擁有收穫與成長。

喬是個很嚴厲的主管,求好心切的他,總在討論問題時,脾氣一下子就衝上來,他常說:「以前我們也都這樣被主管罵到會,現在的年輕人真禁不起唸,講幾句就哭,問了也不答。我看不只是爛草莓,根本是塊爛豆腐吧!」

每一次員工做錯事情,他就會發脾氣責備,後來發現在彼此有情緒的情況下,也得不到真實的前因後果,員工有事也不敢呈報,最後事情只會越來越嚴重。

喬知道若要繼續當主管,必須調整自己的領導方法,而非過去那一套講求軍事紀律的管理模式。當然,這不是要喬全然換另一種做法,例如:第一時間得知員工犯錯時,不是笑著說沒關係,而是能夠先冷靜回覆:「我知道了,那我們各自先思考一下能怎麼解決,二十分鐘後在會議室討論改善的計畫。你別慌,讓我們一起面對。」

在有情緒的情況下,選擇不讓情緒牽著走,冷靜下來再好好面對,已經是踏出很棒的第一步了。喬改變後,漸漸發現,員工開始比較願意分享真正的想法,即便有時的提議不夠完整周全,但至少能夠透過討論聚焦,在事前了解員工對於任務執行的困難,給予指導跟回饋 。

喬後來跟我分享:「原來世代問題是自己去創造的,只要一方願意先跨出一步調整,另一方也能夠跟上,一起走向共識的那一邊。背對背各走各的,雙方只會越來越遠。」

優化跟創新的差別在於,前者只是改善與強化既有的狀態,後者則是全面改革。倘若能夠優化舊方法產生更好的效果,或是能夠幫助事情更簡單完成,為什麼不試看看?

駐足不前,就等於往後退步

公司之所以用新制度、新方法,是要「適應」這個世界與市場,不是無謂的為了改變而改變。

也許舊的方法仍行得通,但新的工具存在,是為了幫助事情更簡化,又或者只是因應時代的需求而生。

手機明明還可以用,為什麼要推陳出新?以前CD隨身聽還能用,為什麼要改用MP3?

有的時候,時代的轉變會透過優化的過程,來滿足人們喜歡新鮮、追求變化的慾望。有的時候,則是隨著使用需求的調整而改變,以適應當下的使用需求。

公司所呼喊的改變,對我們來說可能是「新」,但也許只是正好走在趨勢的洪流上而已,並非創舉。唯有運用新的概念、方法,才能讓公司持續運作下去。

企業看的不只是「錢」,而是「全」,必須看到整個產業跟社會的全貌,才能與時共進適應時代。

就連全球五百大公司亞馬遜(Amazon),原本經營線上書店,也逐漸多角化跨足陸海空運的物流出口生意,更轉型成為線上線下的零售通路商。生態與社會趨勢的改變,也恰巧證明了一個時代的演進,這世上只有極少數的人在做真正的創新,多數的我們都只是走在趨勢上,被時間推著走。當大夥兒都在前進的狀態下,原地駐足不前者,就等於往後退步了。

一個時代在淘汰人的時候,通常在還沒發覺時就發生。

愛迪生一八八九年創辦的奇異電氣公司,整個二十世紀幾乎是巨型指標企業,如今卻被踢出道瓊工業指數成分股。趨勢家分析它們固守傳統製造工業,沒有跟上網路、科技與數位化的趨勢是失敗的原因,即便是工業龍頭,也不及時代的洪流。

一個成熟工作者思考的不該只有自己,而是更大的格局,究竟為什麼公司要導入新的制度跟方法?真的是嫌員工不夠忙而增加工作量?還是為了讓公司永續發展?

別讓不安阻礙前進

成功的人總在問:「我能為他人做什麼?」失敗的人總在說:「這對我有什麼好處?」

其實我們每天都在影響這個世界,在生活或是工作上,若能夠讓後輩有機會更好,不論是創造何種價值給何種族群、換個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你建立的不是煙花,而將會是一個傳承。這個新的技術也許帶給你不適應,若對於整體而言是正向的影響,便有存在的意義。

沒人喜歡改變,習慣是安穩的舒適感,每個人的變化都是逼不得已,為了保有現在的競爭力,調整是勢在必行的決定。想想,現在的舊方法,不也是當初的新方法嗎?人之所以會抗拒新的事物,是因為害怕不確定性,但「吾心信其可成,則千方百計;無心信其不可成,則千難萬難。」與其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倒不如相信自己可以從中獲得學習。

轉變,也許沒想像中那麼壞。

摘錄自《職場會傷人:本該施展抱負的職場,為何讓人身心俱疲?

作者:方植永(小安老師)  
出版社:采實文化

簡介: 我們曾以為憑著本事、憑努力,就能職場上生存。但工作求的不只是生存,無感的工作、勉強上的班只是扼殺自己的人生。可怕的是,我們離退休還有好遠,每天都不想上班的日子還能撐多久?作者寫出了上班族最痛的困境,協助大家釐清問題,並提出實際可立即執行的建言。與其不斷的換工作、碰運氣,不如從看清問題開始吧!

Photo by Chris Lawton on Unsplash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著作權,請來信或留言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回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