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破除故事行銷迷思:價格是一組數字,價值是一種感受

故事行銷的迷思:如果沒有錢拍一個精美感人的故事,還有辦法做故事行銷嗎?

有人可能會說,可以寫成一篇文字的故事。

寫成文字當然可以,但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的視線都被手遊、動漫、影片佔滿,如果他沒有耐心看完一篇兩千字的感人故事,他只有三十秒的耐心看完一百多字的內容(可能還更短),篇幅根本不夠你講故事。

這時,你怎麼做故事行銷呢?

如果你對故事行銷的理解只停留在「為商品說故事」,你可能就束手無策了。但要是你理解到故事行銷其實是在為事物附加心理價值。就算只給你一個標題的空間,都足夠讓你做好故事行銷。

無論你是想說一個長長的感人故事,還是只有短短一個標題的篇幅,你只需要記住這句話:故事行銷就是為事物附加心理價值,改變受眾原有的觀感。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件商品或者是一種服務會存在?

它們是憑什麼長久存在,而不會被取代或者是被淘汰的呢?

這時候你可能會說:因為有人需要啊!

如果一個商品或服務,它們不被任何人給需要了,或者說需要的人數量少到讓它無法營運了,那自然就會慢慢走向被淘汰。

從BB.Call呼叫機、卡帶隨身聽到巷口小雜貨店都是這樣,因為時代趨勢、因為市場競爭,慢慢消逝在人的記憶中。

「需要」這詞彙雖然淺顯易懂,但我更喜歡講另外一個詞彙,我覺得更精確的詞彙—價值。

我更喜歡這樣說明:「任何商品的存在都是為了提供價值。」

用「價值」這詞兩個字,更能套進商業模式的運作。我們可能都聽過類似的話,「任何事都要付出代價」,「這世界就是等價交換」。

商業活動本質上就是「等價交換」

當我感覺你的商品或服務在我心中的價值感夠高,高到足以讓我付出一定的金額來換取時,這時交易就產生了。我就願意掏出錢,購買一件我覺得值得的事物。

簡單來說,商品價值一旦大於或等於購買者心中的期望,他就願意付出相應的代價行動。

以上這句話雖然不長,但執行起來可是一點都不簡單,我們可以再更細的討論三個關鍵。

一、價值不等於實用

什麼才算有價值?很多人常常會以為,唯有「實用」才是價值。所以做行銷時容易走進思考的死路,當自己的產品競爭力不如同行,就會一籌莫展。但其實,價值並不完全等於實用。我們舉兩個案例來思考: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可以讓人發笑,是不是一種價值?那些每天在Youtube上搞笑的網紅,他們有沒有提供了某種價值?

如果你要從實用來看,搞笑網紅的影片就算不看其實也沒什麼具體損失,但是數以萬計的人們還是會想看啊!當網紅推出各種周邊產品,粉絲們還是會想買來收藏支持啊!後續來說,當網紅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販售注意力對業配主來說又是另一種價值。

這類型的商品服務,實用性不高,但依然具備了某種價值。

第二個案例,請問名牌包包有多少程度的實用性呢?它的價格可能是平價包包的一百倍。那它可以裝平價包包一百倍的容量嗎?它的機能有比平價包包好用一百倍嗎?肯定是沒有的嘛。但它能不能成交呢?當然可以,而且業績還好得不得了。

像這類的奢侈品商品,展示商品或展示品牌本身就具備了某種價值,非關實用,你若是跟購買者談論實用性,反而會被賞一個白眼。

由此可知,在做行銷時,實用度高低不一定會決定銷售成果,所以在思考自家產品價值時,請記得先摘掉「實用」這個框架。

二、代價不等於金錢

再回頭看一下剛剛那句話,我第二句說到「付出相應的代價行動」。你會不會覺得好好笑喔,明明就可以直白說「付錢」嘛,何必說得這麼迂迴呢?

請你思考一下,在做行銷的時候,我們要的真的永遠都是「付錢」嗎?

我們都希望可以成交,但是我們都有辦法一步登天,曝光三秒就立刻成交嗎?這應該很難吧!我們還要經過層層的行動,才可以達成我們最後的目的。

反過來想,行銷時,除了要顧客掏錢,我們還希望他們做些什麼事呢?

從簡單講到困難:

1.      我們可能要他願意多看一眼、看完廣告;

2.      看完之後希望他可以點擊一下連結到說明頁;

3.      到說明頁後我們希望他可留下資料;

4.      留下資料後也許還希望他可以來參加免費說明會;

5.      最後他對我們完全信賴了,他就會放心的下單購買。

看完上面的步驟,你是不是在想,銷售哪有這麼麻煩啊!不就是大量投放廣告,顧客進到網站看完文案,就直接有訂單了。

如果你賣的是幾千塊、幾萬塊的商品,你覺得顧客會像路上買杯珍奶一樣隨性嗎?

再想想實際情況,要你「直接買一個幾千塊的東西」跟要你「留下電子信箱,會再寄詳細的產品說明給您」,哪一個比較容易讓人行動呢?

肯定是有「猶豫空間」的後者。

所以在行銷時,經常我們會把任務拆段,有時目的是「搜集名單」、有時是「令人分享內容」、有時是「令人參與活動」。先讓潛在購買者付出他可承受的代價,而不一定都是「金錢」,這會讓行銷規劃更靈活。

而故事行銷在應用上,往往就是扮演「創造分享曝光」與「留下印象、帶動話題」的先鋒角色。

三、價值不等於價格

最後你會發現,我一直用的詞都是「價值」,而非「價格」。

價格是一組數字,但價值是一種感受。

就如同前面提到的,我願意掏錢支持網紅,買一些明信片、紀念衣等等,但我可能一生都不會用到,我的消費是出自一份「支持感」。

我願意花錢買奢侈品,雖然價格跟實際功能不成正比,但我的消費是出自一份「尊榮感」。

如果我們都只用商品競爭力來思考,兩個功能一樣的杯子,最後是不是只能比誰的價格低,落入削價的循環?

因此重點從來不是價格,而是它對於消費者的價值。

理解這點之後,我們就該把心力用在提升商品的價值感。

整個行銷的設計上,就是要創造「值得、划算、不會後悔」這樣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學故事行銷,就是要透過其他感受的加值,扭曲現實的規格與數據,打造一群「跟錢無關,我就是想要支持他們」這種心態的忠誠粉絲。

最後產生的情感溢價效果或是品牌溢價效果,就是讓我們的產品即便比別人貴,也能賣出去的主因。

摘錄自《故事行銷

作者: 李洛克
出版社:一心文化

簡介:讓身兼小說家與電影編劇的故事專家李洛克告訴你,如何利用文字來增加商品的心理價值!故事行銷不只是為商品講一個故事,而是為產品附加心理價值,改變受眾觀感。作者李洛克是百萬網友追讀的故事教練,本書是他廣受好評、企業邀約不斷的課程精華。這本爆款文案寫作指南,讓你照著做就能讓客戶按下購買鍵!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著作權,請來信或留言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回覆。

相關文章